《百家姓》为什么按赵、钱、孙、李的顺序来排列?
《百家姓》这部书相传由北宋初年吴越钱塘地区的一个书生所编写。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,两句一韵的短文,读来朗朗上口,易学好记,流传广泛,影响深远。百家姓与后来的三字经、千字文并称三百千。
百家姓
《百家姓》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奇蒙读物。书中之所以按照赵、钱、孙、李的顺序排列,并非依据各姓氏人口数量,而是受到当时政治的影响。根据宋人王明清(注释①)的考证,百家姓之所以将赵排在第一位,那是因为当时宋朝皇帝为赵匡胤(注释②),赵乃国姓,而在宋朝建国之初,还另有政权并存。
宋太祖赵匡胤
浙江有称王吴越国的钱镠(注释③),另外还有定都金陵的南唐后主李煜(注释④)。
所以钱李二姓也被安排在了前面。据说编写百家姓的书生是钱塘人士,就将吴越王钱镠的正妃孙姓排在了李姓之前,最终形成赵钱孙李的顺序。接下来的周、武、郑、王则都是钱镠的其他后妃的姓氏。而后面的姓氏安排大都抵受当时门第政治的影响。在我国古代尤其流行世家门第政治的魏晋南北朝以后,人们非常重视姓氏,因为它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家族地位。
南唐后主李煜
是一个人参加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名片。唐朝曾经以政治地位排出过名门八姓,彼此世世通婚,因此姓氏排序也便不可马虎半点。当时朝臣编撰氏族制时,按旧日大族顺序,在最前面分别排出崔、鲁、李、郑四姓。唐太宗李世民(注释⑤)看了之后很不高兴,怎么把李姓排在了后面?朝臣只好按照新的次序重新排列,自然李姓被排在了第一位。而明代所编写的千家姓也将朱姓排在了第一位。百家姓并非只有100个姓氏,百只是一种范畴,并且其具体的数目在不同的朝代也有所不同。最初的百家姓收录了411个姓,到了元朝,由于连年战火,留下来的版本残缺不全,数目有所减少。明代版本则又做了增补记录,总共438姓,其中408个单姓,38个复姓。到了清朝,又进一步增补到504个姓,包括单姓444个,复姓60个,便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家姓了。
唐太宗李世民
注释:
1:王明清(约1127—约1202),字仲言,颍州汝阴(今安徽阜阳)人 ,南宋官员、学者,文学家王铚次子,历任朝请大夫、宁国军节度判官、泰州通判,官至浙西参议,撰有《挥麈录》,对两宋之交时的史料起到了补足的作用。
2:宋太祖赵匡胤(927年3月21日-976年11月14日 ),生于洛阳夹马营(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)。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战略家,宋朝开国皇帝(960年2月4日-976年11月14日在位)。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(宋宣祖)次子,母为杜氏(昭宪太后)。
3:吴越武肃王钱镠(852年~932年),字具美(一作巨美),小字婆留,杭州临安(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)人,吴越开国国君。
4:李煜(937年8月15日-978年8月13日),籍贯徐州彭城县(今江苏省徐州市),生于江宁府(今江苏省南京市),原名从嘉,字重光,号钟山隐士、钟锋隐者、白莲居士、莲峰居士,唐元宗李璟第六子,南唐末代君主。名作《相见欢》
5:李世民(599年1月23日—649年7月10日)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,一说陇西狄道(今甘肃省临洮县)人,又说钜鹿郡人。唐朝第二位皇帝(626年—649年在位),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